解放日报 | “冠军思政课”让学生共情与共鸣

日期:2019-05-22浏览:

在日前举行的匈牙利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乒乓球队再次包揽所有金牌。近日,上海体育学院在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和黄浦区三所学校的中学生,聆听冠军教练陈彬讲述国球长盛不衰60年的“秘诀”。

冠军背后是家国情怀

陈彬曾是奥运冠军,也是大满贯得主丁宁的主管教练,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让他对“国乒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国乒长盛不衰,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信念。”课上,丁宁也通过视频鼓励同学们:“在追梦的道路上敢于挑战、不惧困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

丁宁曾经和陈彬说过,当她在赛场上觉得很困难的时候,自己不放弃的理由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曾经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甘做他人的陪练,而在每一场赛事结束后,大家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促使团队共同进步。

现场听课的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学生李莎告诉记者,“作为中乒院学生,能有这样的平台跟冠军教练近距离接触,内心很激动。今后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我会更重视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作用。”第一次走进乒博馆的上海震旦外国语中学学生郑佳颖感慨,“从国乒身上,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精神。我们虽然还是学生,但以后不论走进哪个行业,都可以通过奉献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精心策划沉浸式教学

拥有1.2万余件国内外珍贵藏品的乒博馆,将乒乓文化的历史底蕴融于现代展陈艺术之中,充分展现国乒的奋进之路和精神内涵,赋予思政课独一无二的时空形式。上海体院把思政课放在乒博馆进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成为讲解员——这样的创新尝试已进行了两个学期。在不同的展区,老师们围绕“国球与中国智慧”“国球与中国精神”“国球与中国制造”等主题,带领学生与国乒不懈攀登的冠军之路同行。

展品《关于如何打乒乓球》一书,整理自国际乒坛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1964年在中国乒乓球女队的一次讲话,这本书对中国女乒首夺世界冠军有重要意义。上海体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于永超,把这段故事融入思政课“国球与中国智慧”主题,让学生们领会国乒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思政课进一步创新拓展

教学场景的转换,历来是上海体院思政课教学的一大亮点。于永超告诉记者,比起身处于课堂,年轻学子在乒博馆这一体育文化地标亲耳聆听一代代优秀运动员接续奋斗的青春故事,更容易被感染和激励,在沉浸式教学场景中产生共情与共鸣。

冠军思政课是上海体育学院对原“国球思政课”的创新拓展,目前已经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知名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教学协同创新团队,以点带面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冠军思政课”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每一级新生和毕业生的必修课。

在上海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引领下,上海体育学院把国球文化传播与开门办思政有机结合,融入上海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冠军思政课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用青少年喜爱和接受的方式,把讲体育与讲德育、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媒体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19-05-22/getArticle.htm?id=271767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