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探索”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日期:2025-04-04浏览:

本网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前列,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是上海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4月1日上午,由304am永利集团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永利集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奉贤区奉城镇朱墩村联合主办的“人民城市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探索”学术工作坊在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关区驻村第一书记和媒体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主题,共同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上海实践与探索。

5AFF3

会上,发布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研读中国”项目专项调研报告《“驻村”更“助村”:超大城市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对上海市30名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分析》,该项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朱墩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前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秘书宋倩老师共同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团队负责开展。

44421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德平教授致欢迎辞并主持主题报告环节。胡德平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上海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驻村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上海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304am永利集团官网推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计划,开展“研读中国”国情调研专项行动,启动“走千村、进千社、访千企、观千赛”国情调研,鼓励学生坚持“大视野、小切口、真问题、深调研”,推动思政课在伟大实践中讲,在日常生活中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切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驻村第一书记调研项目是“调研中国”的重要项目,也是我院研究生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选题,对于推动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了解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40B65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认为,文旅融合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文旅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个体体验,强调文化与旅游的交汇,旨在服务于民,提升幸福感,实现经济与人文的共生。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与经济交融规律,文化发达地区经济领先。他建议通过特色文旅产品激活地方经济,同时注重保护文化传统,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价值。

4553D

复旦大学人民城市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道雷副教授提出,“城市是平的”,要以智慧治理实现人民城市的核心目标。他认为,传统城市治理的等级化、中心化模式难以满足多元需求,而智慧治理通过技术赋能打破层级壁垒,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同时,当前智慧治理面临数据壁垒、线上线下协同不足、基层权责失衡等挑战。他认为,网格街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标志着从社区治理向更微观单元转型的探索。这一路径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制度创新确保人民需求的有效响应。

3DE66

羲田乡村合伙人张静分享了张马村十年运营经验。她提出,乡村运营需摆脱“内卷”,通过“一对多收益模型”“自建IP”和“客户终身价值”打造可持续商业模式。张马村通过19个特色俱乐部、博物学体验和会员制运营,实现村民就业率提升、收入结构优化,吸引50后至85后多代际人群扎根乡村,形成“新村民”社群生态。“義田乡村”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产业转型,从传统农业转向旅游、文化、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与可持续发展。

3DBF6

在驻村第一书记沙龙环节,来自浦东新区、崇明区、奉贤区等地的五位第一书记分享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经验。朱墩村第一书记陈前主持沙龙。

38C9F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计划财务处调研员、浦东新区宣桥镇季桥村第一书记刘慧颖通过分享实际案例,强调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季桥村通过“积分制+金融赋能”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针对乡村治理难题,该村建立了涵盖人居环境、文明新风等12类正面指标和3类负面指标的积分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积分申报、评分和奖励的透明化管理。引入邮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积分奖励转化为保险补贴,并联动信用村建设,为村民提供信贷、医疗咨询等增值服务。通过“积分+分红”“积分+用工”等机制拓展应用场景,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数字化赋能,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470EF

港城集团、浦东新区书院镇洋溢村第一书记陶彦民分享了书院镇洋溢村的产业振兴路径。洋溢村利用闲置土地打造了“三馨佳园”和“小农人共享田园”项目。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村民积极性,此外,充分发挥区域党建联建的作用吸引周边企事业单位参与,种植各类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帮困扶难的目的。

428EE

崇明区委党校教务科科长、崇明区向化镇六滧村第一书记谭江衡结合六滧村“蜜薯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项目取得的成效,介绍了具体工作经验,在党建引领下,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人才赋能的方式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针对蜜薯种植面临的挑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政策扶持、人才建设、标准化生产能力。

48253

奉贤区委办综合科科长、奉贤区头桥街道北宋村第一书记朱琳聚焦“党建+”模式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北宋村在加强与市农科院、新乡院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基础上,利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发展特色农业,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北宋村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奉贤区奉城镇朱墩村第一书记陈前通过实施推动“教育创新+乡村振兴”双向赋能,把乡村作为“大思政课”教学的讲台,携手打造田间思政大课堂,将朱墩村的田间地头变成师生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体验式学习天地,构建起“大中小+乡村+企业”思政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激活乡村文化发展动能。

3B897

32456

在调研报告发布和专家咨询环节,项目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许竣博代表项目组汇报了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会专家对调研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该环节由304am永利集团官网学(研)工部副部长、团委书记刘佳瑜主持。

调研报告基于对上海9个涉农区驻村第一书记的实地访谈与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梳理出驻村第一书记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权责不清、资源落地难、协同推进弱等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强干部赋能、优化考核机制、推动协同联动等对策建议。

4D95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臧得顺副研究员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从学术规范性角度提出系统优化建议。他认为,调研项目兼具理论前瞻性与现实针对性,既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又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团队通过扎实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翔实可靠,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提升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政策指导价值,建议从强化学术表达逻辑、完善研究框架设计、更新文献对话机制、增强方法论透明度进行完善。

《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兼《上观新闻》主编、高级记者王多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项目通过对上海市30名驻村第一书记的深度访谈,聚焦超大城市背景下的特殊乡村振兴场域,系统梳理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历史演进、时代价值与运行逻辑,并且基于调研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建议进一步围绕这一主题,扩大访谈的范围和覆盖面,突出实践经验和成效总结,增强研究的深度。

《组织人事报》副总编辑胡亚莉围绕乡村文化的挖掘角度提供了研究思路。她强调,团队需聚焦乡村文化内核挖掘,避免泛泛而谈,可选取典型村落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口述史、影像记录等方式采集一手资料。同时,建议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案例进行深度梳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提炼文化特征,借助数据可视化手段呈现文化变迁脉络。针对项目文本结构,胡亚莉提出精简优化方案分别为,前言部分应删减背景性陈述,重点突出研究问题与创新点,结论部分需强化对策建议的落地性,与乡村振兴政策形成呼应。

《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主任记者吕东卉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既要总结“十四五”阶段成果,更要前瞻性对接“十五五”规划目标。当前调研通过微观案例透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例如聚焦基层干部的创新实践、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等细分领域,具有很好的价值。她建议从嵌入理论出发,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生动展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新时代乡村图景,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东方教育时报》资深记者李婷基于其深耕教育领域的专业洞察,为项目组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操性的优化路径。她认为,乡村振兴研究可与当前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深度联动,通过跨学段协同机制设计,推动基础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有机融合。她建议项目组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高效整理访谈记录,通过数据可视化系统精准呈现乡村人才图像。这一系列技术赋能不仅能提升研究效率,更使成果具备科学性与前瞻性,真正实现教育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赋能。

同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李琪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天津农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中心负责人、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主任、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刘洪银教授,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考书健,中共平湖市委党校教研室主任曾现锋副教授,上海青绿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洪旭针对调研报告提供了书面咨询意见和建议。

808D3

[作者 摄影/王晓云]

[报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董杨华 王晓云]